李清照
1084年
李清照出生于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的一个士大夫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员外郎,且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与苏轼等文人交往密切;其母王氏亦出身名门,据《宋史》载也颇有文采。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文学熏陶和教育,这为她日后卓越的诗词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有观点认为,其早期作品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展现的清新明快、活泼自然的风格,正是她少女时代优渥生活和敏锐才思的真实写照。这一时期,北宋社会相对稳定,城市经济繁荣,市民文化兴起,为女性文学才华的展露提供了一定的社会空间。
1101年
李清照与时任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今河南开封)成婚。这是一桩门当户对的婚姻,两人志趣相投,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收藏与研究。婚后生活初期和谐美满,他们常一起逛相国寺市场,搜求古器碑文,品鉴书画,唱和诗词。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自述,他们曾“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生活虽有时清贫,但精神世界极为富足。这段婚姻生活对其早期词风产生了重要影响,作品多描写闺阁情趣、离愁别绪,风格婉约清丽,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均创作于这一时期或反映此段生活。
1107年 ~ 1121年
因赵挺之在政治斗争中失势病逝,赵家受到牵连,李清照随夫赵明诚离开汴京,屏居青州(今山东青州)乡里,长达十余年。他们将居所命名为“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在此潜心于金石古籍的整理与研究。这是他们收藏事业的黄金时期,大量搜集、校勘、题跋金石拓片和古籍。据《金石录后序》记载,他们“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李清照协助赵明诚编纂《金石录》这部金石学巨著,其学术贡献不容忽视。屏居生活相对宁静,但其间也经历了与丈夫的短暂别离,创作了不少抒发相思之情的词作,艺术上日趋成熟。
1121年 ~ 1126年
赵明诚重新出仕,先后任莱州、淄州知州,李清照随夫赴任。他们继续从事金石文物的收藏。然而,此时北宋王朝已危机四伏,北方金兵不断南侵。1125年,金灭辽后,直接威胁北宋。1126年,赵明诚调任江宁府(后改建康府,今江苏南京)知州。在此期间,李清照的词作开始流露出更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对时局的隐隐担忧。有资料显示,她可能在这一阶段开始更加系统地整理自己的词稿。随着靖康之变的临近,其个人生活与国家命运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
1127年
“靖康之变”爆发,金兵攻陷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南渡,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建立南宋,史称“建炎南渡”。国破家亡的灾难深刻影响了李清照的后半生。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在江宁去世,先行南下奔丧。李清照独自在青州整理家中庞大的金石文物收藏,并于同年秋,押运十五车器物书籍南下,准备与丈夫会合。据其《金石录后序》所述,她历经千辛万苦,期间青州故居剩余的大量藏书器物在兵乱中毁于一旦。此次南迁是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其生活从相对安定转入流离失所的阶段。
1128年 ~ 1129年
李清照抵达建康与赵明诚团聚。然而,短暂的相聚后,赵明诚于1129年二月被罢免建康知府之职。同年三月,夫妇二人前往江西,途经乌江镇时,李清照写下了著名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南宋朝廷懦弱退缩的强烈愤慨。五月,赵明诚被任命为湖州知州,独自赴任,让李清照暂居池阳(今安徽贵池)。同年八月,赵明诚在赴任途中感染疟疾,病逝于建康。丈夫的去世给李清照带来了毁灭性打击,也使其失去了最重要的依靠,开始了孤身一人的漂泊生涯。
1130年 ~ 1132年
赵明诚病逝后,李清照陷入极度悲痛与困境。她带着剩余的少量金石文物,追随南宋朝廷的逃亡路线,辗转于越州(今绍兴)、台州、温州、衢州等地。期间,她所携带的文物屡遭盗窃、劫掠、官军收缴,损失惨重,这在其《金石录后序》中有详细且沉痛的记载。约在1132年,身心俱疲的李清照抵达杭州。有观点认为,她在此期间可能经历了一段极为短暂的再婚,但迅速离异。这一系列打击使其晚景更为凄凉,词风也由此前的清丽婉约转向沉郁悲怆,如《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名篇,深刻反映了其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痛楚。
1132年 ~ 约1155年
李清照晚年主要定居于临安(今浙江杭州)。她将主要精力投入到《金石录》的整理与后续工作中,最终完成了该书并撰写了著名的《金石录后序》,这篇后序不仅是《金石录》成书过程的记录,更是其个人生平与时代悲剧的深情自述,具有极高的文学与史料价值。她继续从事诗词创作,作品数量虽可能不及早年,但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达到顶峰,充满了对人生、历史的深刻反思与深沉慨叹。据学界考证,她大约在1155年左右去世,具体时间与地点已不可详考。李清照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其词作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她的生平与创作,是两宋之交社会动荡与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