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
2018年1月 ~ 2018年3月
2018年1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对进口太阳能电池板和洗衣机的全球保障措施关税,标志着特朗普政府贸易保护政策的开始。根据《1974年贸易法》第201条,美国对进口太阳能电池征收30%关税,对大型洗衣机征收20%关税。这两项措施虽为全球性关税,但主要针对中国,因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板生产国和洗衣机出口国。据资料显示,这一决定源于美国太阳能制造商Suniva和Whirlpool旗下公司的申诉,他们认为进口激增严重损害了美国产业。此举措引发了中国商务部的强烈抗议,认为其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有观点认为,这实际上是中美贸易摩擦的预演,为后续更大规模的关税冲突埋下伏笔。
2018年3月22日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备忘录,基于《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指示美国贸易代表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关税,涉及商品规模约500亿美元。该行动源自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长达数月的“301调查”,指控中国存在强制技术转让、知识产权盗窃和不公平贸易行为。备忘录具体内容包括限制中国对美投资、就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向世界贸易组织起诉中国等。中国商务部随即宣布拟对自美进口的约30亿美元水果、猪肉等128项产品加征15%或25%关税作为反制。有观点认为,这一事件标志着中美关税战的正式爆发,两国长期积累的贸易失衡、技术竞争和战略互疑问题全面公开化。
2018年4月3日 ~ 2018年7月6日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基于301调查的约500亿美元中国商品拟征税清单,主要针对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术、机器人等高科技产业。清单涵盖约1300个独立关税项目,拟加征25%关税。4月4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汽车、化工品等106项商品加征25%关税的反制清单,涉及金额同样约500亿美元。此后双方经历多轮谈判,但未达成协议。据资料显示,美国财长姆努钦曾率团访华磋商,但双方在削减贸易逆差和保护知识产权等核心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7月6日,美国正式对首批34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中国同步实施对等反制,标志着中美关税战从威胁进入实际交火阶段。
2018年7月10日 ~ 2018年9月24日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拟对额外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并于8月进行听证会。此举被视为对中方反制措施的升级回应。清单涵盖海产品、家具、轮胎等消费品,若实施将使受关税影响的中国商品总额达到2500亿美元。中国商务部表示将不得不采取必要反制,但由于自美进口总额限制,反制规模难以完全对等。9月18日,美国正式宣布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并于2019年1月1日起提高至25%。9月24日,中国对约600亿美元原产于美国的商品实施5%-10%不等的加征关税措施。有观点认为,此阶段显示中美贸易冲突逐步扩大至更广泛商品范围,对全球供应链和消费者信心的影响开始显现。
2018年12月1日
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G20峰会期间,中美两国元首举行会晤并达成重要共识,同意暂停加征新关税,开启为期90天的贸易谈判“休战期”。美国同意原定2019年1月1日将2000亿美元商品关税从10%提升至25%的计划暂缓实施,中国同意大量增加购买美国农业、能源等产品。双方同意立即就强制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非关税壁垒等结构性问题展开谈判。据资料显示,此次“休战”为后续多轮高级别经贸磋商创造了窗口期,但学界普遍认为双方在结构性改革等核心议题上仍存在深刻分歧。有报道称,会晤前加拿大应美国要求逮捕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为谈判增添了复杂地缘政治因素。
2019年5月5日 ~ 2019年6月29日
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过推特宣布,由于与中国贸易谈判进展缓慢,决定自5月10日起将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关税税率从10%提高至25%。此举打破了2018年12月达成的贸易战休战共识,导致新一轮贸易紧张局势升级。5月13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对已实施加征关税的600亿美元清单美国商品中的部分,分别实施25%、20%或10%加征关税。6月29日,中美两国元首在日本大阪G20峰会期间再次会晤,同意重启经贸磋商,美方表示不再对中国产品加征新的关税,但已有关税维持不变。有观点认为,此轮反复凸显了贸易谈判的曲折性,双方国内政治压力对谈判进程产生显著影响。
2020年1月15日
中美双方在美国华盛顿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标志着持续近两年的贸易战出现阶段性缓和。协议文本包括知识产权、技术转让、食品和农产品贸易、金融服务、宏观经济政策与汇率、扩大贸易、双边评估与争端解决等章节。中国承诺在2020-2021两年内,在2017年基数上增加购买2000亿美元美国商品与服务,包括制成品、农产品、能源产品等。美国承诺将2019年9月实施的约1200亿美元中国商品关税税率从15%降至7.5%,但保留对2500亿美元中国商品25%的关税。据资料显示,该协议未能解决产业补贴、国有企业等结构性问题,有观点认为这更多是“关税停火”而非全面解决方案,为后续谈判留下伏笔。
2020年-2022年
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进入执行期,但实际履行受到多重因素影响。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严重冲击国际贸易和供应链,中国对美国商品采购进度落后于协议目标。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数据,截至2021年底,中国对美采购完成率约60%。拜登政府上台后,基本维持特朗普时期的对华关税政策,但态度更为审慎,强调与盟友协调和多边方式应对中国贸易行为。2021年10月,美国贸易代表戴琪提出对华贸易政策新 approach,包括与中国就第一阶段协议履行情况进行磋商,同时启动有针对性的关税排除程序。有观点认为,此阶段中美贸易关系进入“僵持状态”,关税战逐渐演变为更广泛的技术竞争和地缘政治博弈,双方都在评估长期战略成本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