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约公元前2070年 ~ 约公元前1600年
夏朝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标志着中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禹因治水有功受舜禅让,其子启废除禅让制,开创“家天下”的政治传统。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如宫殿基址、青铜器作坊)被学界普遍认为与夏文化相关,但关于夏朝是否真实存在仍有学术争议。夏朝统治中心位于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已出现城邦、礼制和早期国家形态。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王,末代君主桀因暴政被商汤所灭。夏朝的历法《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星象物候历。
约公元前1600年 ~ 公元前1046年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以成熟的青铜文明和甲骨文闻名。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后进入鼎盛期,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重达832.84公斤,代表当时世界最高青铜铸造水平。甲骨文记录了商王占卜、祭祀、战争等活动,已具备汉字基本结构。商朝实行神权政治,祭祀用人殉葬现象普遍,著名妇好墓出土随葬品1928件,显示女性贵族可能参与军事指挥。据《史记》记载,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奢靡统治导致周武王联合诸侯发动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商代的天文观测已能准确记录日月食,数学采用十进制计算。
公元前1046年 ~ 公元前771年
西周王朝建立者周武王推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统治体系。周公旦制礼作乐,创建以德治为核心的礼乐文明,《周礼》《仪礼》详细规定了贵族等级制度。井田制作为土地国有制的基础,将土地划为“公田”和“私田”进行管理。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端,催生了“共和行政”的集体执政模式。西周青铜器铭文(如毛公鼎497字铭文)成为研究当时政治、经济的重要史料。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申侯联合犬戎攻破镐京,平王东迁开启东周时期。
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221年
东周分为春秋(前770-前476)与战国(前475-前221)两个阶段,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时期。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出现“春秋五霸”,齐桓公“尊王攘夷”成为首位霸主。铁器牛耕普及推动井田制瓦解,私田大量出现。孔子创立儒家学派,老子著《道德经》,百家争鸣思想运动兴起。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各国推行变法:魏国李悝作《法经》,秦国商鞅建立军功爵制与县制。都江堰(李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促进农业发展。兵器从青铜向铁器过渡,弩机等新式武器出现。长平之战(前260)秦军坑杀赵卒40余万,为统一奠定基础。
公元前221年 ~ 公元前207年
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创建中国首个中央集权制帝国。推行书同文(小篆)、车同轨、行同伦政策,统一度量衡与货币(圆形方孔钱)。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全国驰道,开凿灵渠连接长江珠江水系。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百越设立三郡。秦始皇五次巡游全国,在泰山、琅琊等地立石颂德。焚书坑儒事件(前213、前212)对文化造成严重破坏。阿房宫与骊山陵墓工程征发刑徒七十余万,陵墓内兵马俑坑已出土陶俑八千余件。秦二世继位后赵高专权,陈胜吴广起义(前209)引发全国反抗,刘邦攻入咸阳终结秦朝。
公元前202年 ~ 公元220年
汉朝分为西汉(前202-8)与东汉(25-220)两个时期,奠定汉民族文化认同。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经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开辟丝绸之路。太学设立与察举制实施推动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史记》开创纪传体史书先河。东汉光武帝刘秀加强尚书台权力,班超出使西域重开丝路。蔡伦改进造纸术(105年),张衡发明地动仪(132年)。黄巾起义(184年)导致州牧割据,董卓之乱(189年)开启军阀混战。汉朝疆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葱岭,南到交趾,北抵大漠,形成“汉文化圈”雏形。
220年 ~ 589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分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重要阶段。曹丕代汉后形成魏蜀吴鼎立,诸葛亮治蜀开发西南,孙吴政权经营江南。西晋短暂统一(280-316)后爆发八王之乱,匈奴刘曜攻陷长安。东晋衣冠南渡促进江南开发,北朝出现五胡十六国割据。北魏孝文帝改革(484-499)推行均田制与汉化政策。佛教在此期间广泛传播,云冈石窟(460)、龙门石窟(493)相继开凿。祖冲之计算圆周率至小数点后七位,《齐民要术》成为现存最早农书。士族门阀制度盛行,九品中正制导致“上品无寒门”现象。这段时期为隋唐统一奠定基础。
581年 ~ 907年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隋文帝结束分裂重建统一,创立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雏形。隋炀帝开凿大运河(605-610)连接五大水系,但滥用民力导致政权崩溃。唐太宗贞观之治(627-649)形成“君臣共治”局面,《唐律疏议》成为东亚法系典范。武则天时期首创殿试与武举,玄宗开元盛世(713-741)时长安成为百万人口国际都市。安史之乱(755-763)使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与宦官专权加剧。唐代诗歌达到巅峰,李白、杜甫等名家辈出。佛教完成中国化转型,禅宗广为流传。黄巢起义(875-884)彻底动摇统治根基。
960年 ~ 1279年
宋王朝分为北宋(960-1127)与南宋(1127-1279),以文治著称于世。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强化中央集权,设枢密院与三衙分掌调兵统兵权。科举制完善出现糊名誊录制度,文人政治达到巅峰。庆历新政(1043-1044)与王安石变法(1069-1076)试图解决“三冗”问题。经济上出现交子(1023)等纸币,景德镇瓷器远销海外。靖康之变(1127)宋室南迁,岳飞等抗金将领活跃。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海外贸易通过市舶司管理。朱熹集理学之大成,活字印刷术(毕昇,1041-1048)推动文化传播。宋词与山水画成就突出,反映市民生活的《清明上河图》成为时代缩影。
1271年 ~ 1368年
元朝是中国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忽必烈采纳刘秉忠建议改国号为“大元”,实行四等人制(蒙古、色目、汉人、南人)的民族分化政策。建立行省制度开创地方行政区划新模式,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驿站系统覆盖全国,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了元大都的繁华景象。元曲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成为文学经典。郭守敬编制《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回归年长度。元末红巾军起义(1351-1366)席卷全国,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最终推翻元朝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