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
约公元前280年
赵高出生于赵国宗室远支,其家族在秦赵战争中沦为俘虏,被迁入秦国。据《史记》记载,赵高父母因触犯秦法被处以刑罚,他与其兄弟数人自幼被处以宫刑,送入秦宫为宦官。赵高在宫中展现出过人的才智,精通狱法法令,并写得一手好字,逐渐得到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的赏识。有观点认为,赵高因身世而对秦国怀有深刻仇恨,这成为他日后一系列行为的潜在动机。他在宫中担任中车府令,掌管皇帝车舆,并兼任公子胡亥的法学教师,这为他后来接近权力核心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赵高被任命为中车府令,并兼任行符玺事,掌管皇帝印信和诏令传达。这一时期,赵高深得秦始皇信任,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赵高曾犯重罪,大将军蒙毅依法判其死罪,但秦始皇因惜其才而特赦。这一事件使得赵高与蒙氏家族结下深怨。赵高在秦朝严苛的法律体系下如鱼得水,他不仅熟悉律法条文,更擅长利用法律漏洞谋取私利。有学者认为,赵高在此期间已开始培植党羽,包括与丞相李斯建立政治联盟,为日后政变埋下伏笔。
公元前210年
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途中病逝于沙丘宫(今河北广宗)。据《史记》详细记载,秦始皇临终前曾命赵高撰写遗诏,欲传位给长子扶苏。但赵高与丞相李斯合谋,扣押遗诏,秘不发丧,将秦始皇遗体置于辒辌车中,每日照常进膳,以掩盖皇帝已死的事实。随后,他们伪造诏书,立公子胡亥为太子,并以秦始皇名义赐死扶苏和蒙恬。这一事件被称为“沙丘之变”,彻底改变了秦朝历史走向。有观点认为,赵高之所以选择胡亥,是因为胡亥年轻易于控制,且自己曾是他的老师,能更好地操纵朝政。
公元前209年
秦二世胡亥即位后,赵高被任命为郎中令,成为宫廷禁卫长官和皇帝最亲近的顾问。他鼓动胡亥实行严刑峻法,诛杀诸公子、公主,清除潜在政治对手。据《史记》记载,赵高在咸阳市中心设计杀害十二位公子,在杜邮处死十位公主,公子将闾兄弟三人被逼自尽。这一系列屠杀使得秦朝宗室力量遭受毁灭性打击。同时,赵高建议胡亥继续修建阿房宫,加重赋税徭役,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有学者指出,赵高的这些政策加速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正是对秦朝暴政的直接反抗。
公元前208年
赵高设计陷害丞相李斯,指控李斯与其子李由谋反。据《史记》记载,赵高在审讯中动用酷刑,李斯被迫认罪。李斯最终在咸阳市被处以腰斩,夷三族。李斯之死标志着赵高彻底清除了朝中最大的政治对手,完全掌控了朝政。此后,赵高被任命为中丞相,朝中大事皆由其决断。他利用职权大肆安插亲信,其弟赵成接任郎中令,女婿阎乐担任咸阳令。有观点认为,赵高在清除李斯过程中展现出的权谋手段,体现了他对秦朝官僚体系的深刻理解和操纵能力,但也使秦朝统治集团内部更加分崩离析。
公元前207年
赵高在朝堂上导演了“指鹿为马”的事件,以此测试朝臣的忠诚度。据《史记》记载,赵高牵着一头鹿献给秦二世,声称是马。当胡亥质疑时,赵高让群臣表态,部分大臣附和赵高,部分保持沉默,少数坚持说是鹿。事后,赵高暗中迫害那些说真话的大臣。这一事件成为中国古代权臣专横的典型象征。与此同时,各地反秦势力日益壮大,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刘邦军队已逼近武关。赵高见大势已去,开始与起义军秘密接触,企图保全自身。
公元前207年九月
赵高与其弟赵成、女婿阎乐合谋发动望夷宫政变。阎乐率领吏卒千余人以抓捕盗贼为名闯入望夷宫,杀死侍卫官和宦官。秦二世胡亥在惊慌中请求见赵高,甚至提出愿降为郡王、万户侯,最后愿为平民,但均遭拒绝,最终被迫自刎。赵高随后取走皇帝玉玺佩戴,企图自立为帝,但遭到群臣反对。据《史记》记载,因百官不从,赵高只得立子婴为秦王。有学者认为,赵高不敢称帝不仅因为群臣反对,更因当时秦朝已失去对全国的控制,皇帝称号已无实际意义。
公元前207年十月
子婴即位为秦王后,与两个儿子及宦官韩谈密谋诛杀赵高。据《史记》记载,子婴称病不朝,诱使赵高亲自前来探视。当赵高进入斋宫后,早已埋伏的韩谈将其刺杀,随后夷灭赵高三族。赵高死后,秦王子婴在位仅四十六天,刘邦军队便攻入咸阳,秦朝正式灭亡。有观点认为,赵高的专权加速了秦朝的崩溃,他通过一系列阴谋手段攫取权力,却无力应对秦朝面临的深刻社会危机。赵高作为中国历史上宦官干政的早期典型,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