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生平
约公元前340年
屈原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为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姓芈,其先祖屈瑕受封于屈地,遂以屈为氏。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名平,字原,自幼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战国时期楚国地处南方,文化上兼收中原与蛮夷特色,屈原的成长深受楚地巫觋文化和中原礼乐文明的双重影响。有观点认为,屈原早年可能游学于齐、鲁等中原诸国,吸收百家思想,这为其日后政治理念和文学创作奠定基础。其出生年份在学界存在争议,另一常见观点认为在公元前343年左右,但均缺乏确凿考古证据。
约公元前318年
屈原约于二十余岁时出任楚国左徒(仅次于令尹的高官),深得楚怀王信任,史载其“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此期间他主导变法改革,主张“明法度”“举贤才”,试图削弱旧贵族特权以强化王权,与秦国商鞅变法、魏国李悝变法形成时代呼应。据《战国策》等文献推测,屈原曾参与制定楚国律令,推行联齐抗秦的外交策略,于公元前318年促成楚、齐、赵、魏、韩、燕六国合纵攻秦。然而其改革触动了昭、景、屈三大贵族集团的利益,上官大夫靳尚等人屡进谗言,埋下政治危机伏笔。
约公元前313年
张仪奉秦惠文王之命使楚,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为诱饵,诱使楚国断绝与齐国的联盟。屈原力谏不可轻信,但楚怀王听信郑袖、子兰、靳尚等亲秦派主张,与齐绝交。后张仪否认承诺,称仅允诺六里之地。楚怀王怒而发兵攻秦,先后于丹阳、蓝田之战中惨败,丧失汉中郡。据《楚世家》记载,此事件成为屈原政治生涯转折点,其联齐抗秦战略被否定,渐遭疏远。有学者认为,屈原可能于此期间被贬为三闾大夫,负责管理宗室事务与教育,远离决策核心。
约公元前305年
屈原因持续反对楚怀王与秦国结盟,被流放至汉北地区(今湖北襄阳至河南南阳一带)。流放期间,他深入民间,目睹百姓疾苦与楚国政局动荡,创作《离骚》《九章》等诗篇。据王逸《楚辞章句》所述,《离骚》以香草美人喻忠贞,借神话遨游抒愤懑,开创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诗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等句,折射其政治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有观点认为,此次流放实为贵族集团对改革派的清算,而屈原的文学创作恰在此时达到巅峰,形成楚辞体独特风格。
公元前299年
秦昭襄王邀楚怀王于武关会盟,屈原冒死谏阻“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但怀王幼子子兰等力主赴约。怀王至武关即被扣押,三年后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子兰任令尹,楚国政局彻底倒向亲秦派。据《史记》记载,屈原因指责子兰误国,遭令尹集团报复,被革职流放江南。此次流放路线经鄂渚、洞庭湖,最终抵达沅湘流域,其《九章·涉江》详细记述“乘鄂渚而反顾兮”的行程与心境,成为研究战国晚期楚南地域文化的重要文本。
约公元前296年—前278年
屈原在沅湘流域度过十余年流放生涯,创作《九歌》《天问》《渔父》等作品。《九歌》改编楚地祭祀乐歌,展现巫觋文化与自然崇拜;《天问》以172问追溯宇宙洪荒与历史兴衰,体现先秦哲学思辨。据资料显示,其作品融合神话、历史与个人遭遇,开创“骚体”诗歌范式。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烧毁楚先王陵墓。屈原闻讯悲愤交加,据《续齐谐记》等后世文献推测,于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殉国。后世端午节赛龙舟、食粽子习俗,据传起源于楚人竞舟投食以悼念屈原。
公元前2世纪
西汉学者贾谊作《吊屈原赋》,开后世追悼屈原文学传统。汉武帝时期,淮南王刘安编撰《离骚传》,首次系统评价屈原作品。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赞其“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宫廷曾收集屈原作品二十五篇。有观点认为,楚辞经刘向、王逸等学者整理注释,逐渐形成经典地位。屈原的忠君爱国形象与文学成就,成为儒家文化重要符号,其作品对汉赋、唐诗、宋词等后世文体产生深远影响,端午节俗亦随中华文化传播至东亚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