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
约公元前5世纪
万圣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凯尔特人的萨温节。凯尔特人居住在今天的爱尔兰、英国和法国北部地区,他们将11月1日视为新年的开始,而10月31日夜晚则标志着夏季结束与黑暗冬季来临的界限。据资料显示,凯尔特人相信在这个夜晚,生与死之间的界限会变得模糊,亡灵会返回人间。为了驱赶恶灵,人们会点燃篝火、穿上动物皮毛制成的服装,并进行占卜活动。这个节日与罗马人征服凯尔特领土后带来的两个节日——纪念死者的Feralia节和纪念果树女神波莫娜的节日逐渐融合。有观点认为,这些传统为后来万圣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苹果与节日的关联可能源自波莫娜节。
约公元7-8世纪
基督教会在欧洲传播过程中,试图将异教节日基督教化。教皇博尼法斯四世在609年或610年将万神殿献给了圣母和所有殉道者,后来教皇格列高利三世(731-741年在位)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专门为所有圣徒建立了一座小教堂,并将11月1日定为万圣节。据资料显示,这一举措旨在提供一个基督教替代方案来取代流行的凯尔特萨温节庆典。835年,教皇格列高利四世正式将万圣节定为全教会节日。有学者认为,前夜的庆祝活动(All Hallows' Eve)逐渐演变为“Halloween”这一名称。这一时期,节日开始融合基督教与当地传统,为现代万圣节的形成提供了宗教框架。
约15-18世纪
在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万圣节前夜的习俗在英国诸岛逐渐发展成型。据历史记录,人们开始进行“索灵”活动——穷人家的孩子会挨家挨户乞讨“灵魂蛋糕”(一种加香料的方形面包),作为回报,他们承诺为这家的逝者祈祷。这种习俗被认为现代“不给糖就捣蛋”传统的起源之一。另一个重要传统是制作“杰克灯”——最初是用萝卜或甜菜雕刻,内部放置蜡烛。据民俗学资料,这一传统源于爱尔兰关于“吝啬鬼杰克”的传说,他欺骗魔鬼后被诅咒永远带着一盏灯笼在地球上徘徊。在这一时期,万圣节还与占卜活动密切相关,特别是婚姻占卜,如女孩们会通过削苹果皮、扔坚果等方式预测未来伴侣。
21世纪初
进入21世纪,万圣节呈现出多元化和成人化的新趋势。据市场研究显示,万圣节已成为一个价值近百亿美元的全球产业,成人庆祝比例显著增加,成人派对、恐怖主题活动和“鬼屋”娱乐产业蓬勃发展。同时,文化敏感性成为重要议题,关于文化挪用(如穿着其他民族传统服装作为 costume)的讨论日益增多。科技也改变了庆祝方式——社交媒体上的服装展示、无人机鬼魂特效、数字南瓜雕刻等新技术应用广泛。有观点认为,万圣节在当代已成为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既保留了古老传统,又不断融入新元素。环保议题也影响了节日,可重复使用的装饰和可持续南瓜处理方式越来越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