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
569年
杨广出生于北周天和四年,是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次子。据《隋书》记载,杨广容貌俊美且聪慧过人,深得父母喜爱。当时北周政权由宇文家族掌控,杨坚作为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核心成员,正暗中积蓄力量。杨广的出生恰逢其父政治地位上升期,这为他后来争夺储位奠定了基础。有学者认为,杨广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对文学艺术的浓厚兴趣,这与当时北方贵族崇尚武功的传统有所不同。
581年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年仅12岁的杨广被立为晋王,授柱国、并州总管,出镇太原。这一任命体现了隋文帝对次子的重视,也反映了隋朝初期对北方边防的重视。据《资治通鉴》记载,杨广在并州期间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在总管司马李彻等人的辅佐下,妥善处理军政事务。有观点认为,这段边疆历练经历塑造了杨广宏大的战略视野,也让他积累了重要的政治资本。当时隋朝刚刚统一北方,面临突厥威胁和内部整合的双重挑战。
588年 ~ 589年
杨广被任命为行军元帅,统帅五十万大军南下伐陈。这是隋朝统一中国的关键战役,杨广虽年轻却展现出出色的统帅才能。据《隋书》记载,杨广采纳高颎、王韶等谋士的建议,采取分化瓦解策略,成功突破长江防线。在攻占建康后,杨广处死了陈后主的宠臣施文庆、沈客卿等,同时保护了陈朝的文化典籍。有资料显示,此役中隋军纪律严明,对江南士族采取怀柔政策,为日后稳定南方统治奠定了基础。此战使杨广声望达到顶峰。
600年
在精心策划的政治运作后,杨广成功取代兄长杨勇成为皇太子。这一事件是隋朝政治的重大转折点。据《隋书》记载,杨广长期伪装节俭孝顺,同时与杨素等权臣结盟,不断向文帝谗毁杨勇。有学者认为,独孤皇后对杨勇的不满也是重要因素。杨广被立为太子后,立即着手培植自己的势力集团,包括宇文述、郭衍等重要将领。这一储位更迭埋下了后来隋朝统治集团内部分裂的隐患,也展现了杨广深沉的政治权谋。
604年
隋文帝在仁寿宫驾崩,杨广继位为帝,即隋炀帝。这一权力交接过程充满疑云,据《隋书》记载,文帝死前曾有意复立杨勇,但被杨广抢先控制局面。有观点认为,文帝之死可能与杨广有关,但缺乏确凿证据。杨广即位后立即矫诏处死杨勇,清除潜在威胁。他改元大业,表达了建立不朽功业的雄心。登基之初,杨广勤于政事,下令继续推行文帝时期的各项政策,同时开始筹划大规模工程建设与对外扩张。
605年 ~ 610年
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这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工程分为通济渠、永济渠、江南河等多段,连接了涿郡、洛阳、余杭等重要城市。据《大业杂记》记载,征发了数百万民夫,耗时六年完成。大运河的修建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为后世唐宋繁荣奠定了基础。但有资料显示,繁重的劳役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引发了社会不满。有学者认为,运河的军事运输功能对高句丽战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607年
隋炀帝北巡突厥,在榆林郡会见启民可汗,展示了隋朝的强盛国力。据《隋书》记载,炀帝命宇文恺制造可容千人的大帐,并盛陈文物,令突厥贵族惊叹。随后派遣朱宽出海探访流求(今台湾)。有观点认为,这次北巡是隋朝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旨在震慑突厥各部。同时,炀帝下令修建驰道,自榆林北境至蓟县,长三千里,宽百步,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虽然耗费巨大,但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力。
608年
隋炀帝继续推行积极的对外政策,派遣常骏、王君政等人出使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同时令薛世雄筑伊吾城,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据《隋书》记载,这一年还征发河北诸军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有资料显示,这些大规模工程虽然具有长远战略价值,但过度消耗了民力。有学者统计,隋炀帝在位期间动员的民夫总数可能超过千万人次,这给当时约五千万的总人口带来了沉重负担。
612年 ~ 614年
隋炀帝发动三次征讨高句丽的战争,这是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第一次征伐出动军队113万,民夫加倍,但惨败而归。据《资治通鉴》记载,渡过辽河的30万大军仅返回2700人。第二次征伐因杨玄感叛乱而中断。第三次虽取得名义上的臣服,但未能实现战略目标。有观点认为,高句丽战争消耗了隋朝最后的人力物力储备,阵亡将士的尸骨“臭秽盈路”,直接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全面爆发。
613年
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这是隋朝统治集团内部第一次大规模叛乱。杨玄感是开国功臣杨素之子,曾任礼部尚书,他的反叛具有标志性意义。据《隋书》记载,叛乱虽然很快被镇压,但严重动摇了隋朝的统治基础。有资料显示,叛乱期间,隋炀帝正在辽东前线,不得不仓促回师平叛。这一事件暴露了隋朝军事体系的脆弱性,各地豪强看到中央政权的动摇,开始积蓄力量。有学者认为这是隋末民变的序幕。
615年
隋炀帝北巡雁门时被突厥始毕可汗围困,这是隋朝边疆危机的集中爆发。据《资治通鉴》记载,突厥骑兵多达数十万,雁门郡四十一城被攻克三十九座,炀帝本人险些被俘。最后依靠各地援军赶到才得以解围。有观点认为,这次事件彻底粉碎了隋炀帝的雄心,此后他逐渐消沉,长期滞留江都。同时,各地的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瓦岗军、窦建德、杜伏威等起义军势力日益壮大,隋朝统治名存实亡。
616年 ~ 618年
隋炀帝离开京师南下江都,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段时光。据《隋书》记载,炀帝在江都沉湎酒色,但内心充满忧虑,曾对萧皇后说:“好头颅,谁当斫之?”有资料显示,这一时期炀帝仍然试图维持统治,下令修建丹阳宫,准备迁都南京。但随行的骁果卫军士多为关中人,思乡情切。大业十四年三月,宇文化及发动兵变,缢杀炀帝。有学者认为,炀帝之死标志着隋朝的彻底灭亡,中国再次进入分裂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