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海德格尔、本雅明、伽达默尔、拉康、福柯、德里达几人的出生与死亡时间线。
1889-09-26 ~ 1976-05-26
马丁·海德格尔于1889年9月26日出生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梅斯基尔希,1976年5月26日在弗赖堡去世。他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代表作《存在与时间》(1927年)开创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新路径。海德格尔早年师从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后发展出以“此在”为核心的存在分析。1933年他出任弗赖堡大学校长并加入纳粹党,这一政治抉择成为其生平最大争议,战后被禁止教学至1951年。据资料显示,海德格尔后期思想发生“转向”,从存在论研究转向对技术本质的批判,其思想深刻影响了萨特、伽达默尔等哲学家。有观点认为,其哲学成就与政治污点的分离评价仍是学界争论焦点。
1892-07-15 ~ 1940-09-26
瓦尔特·本雅明于1892年7月15日出生于德国柏林,1940年9月26日在法国与西班牙边境的波尔特沃自杀身亡。作为法兰克福学派关联思想家,他融合马克思主义与犹太神秘主义,创立了独特的文化批判理论。其代表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提出“灵晕”概念,预言了技术对艺术本质的改造。1933年纳粹上台后,本雅明流亡巴黎,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完成《巴黎,19世纪的首都》等研究。1940年为躲避盖世太保追捕试图经西班牙逃往美国,在边境遭拒后服毒自尽。据资料显示,其未完成著作《拱廊计划》手稿由哲学家阿多诺等人整理出版,对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1900-02-11 ~ 2002-03-13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于1900年2月11日出生于德国马尔堡,2002年3月13日在海德堡逝世。作为哲学解释学的奠基人,其代表作《真理与方法》(1960年)系统阐述了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与效果历史意识等核心概念。他早年师从海德格尔,二战后在海德堡大学长期执教。伽达默尔将解释学从方法论提升为本体论,强调理解总是受传统制约的对话过程。据资料显示,他与哈贝马斯关于解释学与意识形态批判的论战(1960-1970年代)成为德国哲学界重要事件。有观点认为,其理论对文学理论、法学解释学及神学阐释学均产生跨学科影响,晚年仍积极参与公共哲学讨论直至百岁高龄。
1901-04-13 ~ 1981-09-09
雅克·拉康于1901年4月13日出生于法国巴黎,1981年9月9日因肠癌在巴黎去世。这位精神分析学家通过“回到弗洛伊德”的口号重构了精神分析理论,创立以镜像阶段和三元结构(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为核心的理论体系。1932年以《论偏执狂精神病与人格的关系》获博士学位,1953年开始举办著名的“研讨会”,持续27年直至去世。拉康将结构语言学引入精神分析,提出“无意识像语言一样结构化”的命题。据资料显示,其教学方式特立独行,常即兴发挥且不定期更改讲座时间,1964年因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压力自立门户成立巴黎弗洛伊德学派。其理论对后结构主义、电影理论和女性主义产生深远影响。
1926-10-15 ~ 1984-06-25
米歇尔·福柯于1926年10月15日出生于法国普瓦捷,1984年6月25日在巴黎因艾滋病去世。作为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他以知识考古学、权力谱系学和主体解释学重构了现代性批判。其“权力-知识”理论在《规训与惩罚》(1975年)中达到巅峰,通过全景敞视监狱模型揭示现代社会的规训机制。福柯先后任教于克莱蒙-费朗大学、万塞讷大学和法兰西公学院,积极参与监狱信息小组等社会运动。据资料显示,其晚年《性史》三卷本研究从权力分析转向“自我技术”探索。有观点认为,其关于疯癫、临床医学和生命权力的研究开创了知识社会学新范式,对文化研究、酷儿理论等产生跨学科冲击。
1930-07-15 ~ 2004-10-08
雅克·德里达于1930年7月15日出生于法属阿尔及利亚的埃尔比哈,2004年10月8日在巴黎因胰腺癌去世。作为解构主义创始人,他在1966年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会议上以《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一文震惊北美学界,1967年接连出版《论文字学》《书写与差异》等三部著作确立解构理论框架。德里达通过“延异”“踪迹”“补充”等概念挑战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其与伽达默尔1981年的巴黎论战成为解释学与解构主义对话的标志性事件。据资料显示,剑桥大学1992年授予其荣誉博士学位时引发学界激烈论战。有观点认为,其理论对美国文学批评和法律解释学影响尤深,晚年著作更关注伦理与政治责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