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
959年06月
后周世宗柴荣病逝,其子柴宗训即位,是为周恭帝,时年七岁。主少国疑的局面为政变埋下伏笔。柴荣是五代时期最有作为的君主,在位期间南征北战,致力于统一大业,其突然病逝使得后周朝廷失去强有力的核心。据《资治通鉴》记载,柴荣临终前对朝政人事进行了安排,任命范质、王溥、魏仁浦为宰相,并提拔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执掌禁军最高指挥权。这一人事任命本意是维持政局稳定,但客观上却将最重要的军权交给了极具威望和野心的赵匡胤,为后来的兵变创造了关键条件。
960年01月31日
后周朝廷接到边关急报,称北汉与契丹联军南下入侵。宰相范质、王溥未辨真伪,仓促决定派遣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领禁军主力北上御敌。有观点认为,这份边报极有可能是赵匡胤集团为调动军队离开京城而精心策划的阴谋。军队于当日从都城开封出发,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省封丘县东南)便驻扎下来。此时,军中开始广泛流传“点检作天子”的谶语,舆论氛围被刻意营造。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后改名赵炅)以及亲信幕僚赵普等人则在军中积极活动,为兵变做最后的动员和准备。
960年02月02日
夜间,陈桥驿军营中发生骚动,将士们聚集于赵匡胤寝帐之外,要求拥立他为帝。据《宋史》等正史记载,赵匡胤醉酒初醒,佯装不知,但将士们已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并山呼万岁。随后,赵匡胤接受了拥戴,但与众将士约法三章:不得惊犯太后和少主,不得欺凌公卿大臣,不得劫掠府库百姓。此举旨在将兵变包装成一次顺应军心民意的和平禅让,减少阻力。之后,军队立即调转方向,返回首都开封。
960年02月03日
赵匡胤率军返回开封。在京城的策应下,守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打开城门,军队顺利入城,未遭遇任何有效抵抗。当时早朝还未结束,宰相范质、王溥闻变,仓皇无措。赵匡胤在殿前司公署会见他们,流着泪诉说自己被将士胁迫的“无奈”,范质等人尚未回应,军校罗彦瓌便按剑上前厉声胁迫,王溥率先下拜,范质不得已也随之屈服。随后,翰林学士承旨陶穀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后周恭帝禅位制书,正式宣布周帝禅位于赵匡胤。兵变过程迅速且流血极少,基本实现了政权平稳过渡。
960年02月04日
赵匡胤正式即位,定国号为“宋”,改元建隆,史称北宋,赵匡胤即为宋太祖。后周恭帝被降封为郑王,迁居西京。北宋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五代十国以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分裂动荡局面开始走向终结。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新政权,包括厚遇后周旧臣以稳定朝局,对拥立有功的将领予以重赏,但同时通过“杯酒释兵权”等策略逐步收回高级将领的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奠定了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和三百多年的统治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