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间线
公元前206年 ~ 公元前202年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后,刘邦受封为汉王,占据巴蜀、汉中之地。此后四年间,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战争初期项羽实力占优,但在彭城之战后刘邦逐渐扭转局势。关键的垓下之战中,刘邦联合韩信、彭越等诸侯,最终击败项羽。据《史记》记载,项羽突围至乌江边自刎。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汜水之阳即位称帝,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建立汉朝,史称西汉。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稳定的大一统王朝的诞生,奠定了汉民族和汉文化的基础。
公元前202年 ~ 公元前195年
汉高祖刘邦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他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诸侯王以屏藩中央,同时保留秦朝的郡县制。在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赋税,恢复因战乱破坏的农业生产。政治上削弱异姓诸侯王,如韩信、彭越等相继被诛。据《汉书》记载,刘邦还命叔孙通制定朝仪,确立皇帝权威。对外方面,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缓解边境压力。刘邦在位期间奠定了汉朝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其晚年征讨英布时受伤,最终在公元前195年去世,庙号高祖,谥号高皇帝。
公元前180年 ~ 公元前141年
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在位期间,延续并深化了休养生息政策,史称'文景之治'。文帝废除肉刑,减轻徭役,田租降至三十税一。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这一时期国库充盈,粮食堆积至腐烂,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有观点认为,文景时期的经济繁荣为后来汉武帝的扩张政策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黄老思想盛行,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这一时期社会稳定,人口增长,被视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世之一。
公元前141年 ~ 公元前87年
汉武帝刘彻在位54年,是汉朝鼎盛时期。政治上推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诸侯,设立刺史监察地方,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上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屡建战功,夺取河套地区,设立朔方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疆域大幅扩张,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但连年战争导致国库空虚,晚年颁布轮台诏自责,政策转向休养生息。有学者认为,汉武帝时期奠定了汉文化圈的基础。
公元前87年 ~ 公元前74年
汉武帝去世后,汉昭帝刘弗陵年幼即位,由霍光、金日磾、上官桀等辅政。这一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赋税,与匈奴保持和亲。据《汉书》记载,昭帝时期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讨论国家经济政策,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桑弘羊就盐铁专卖等问题展开激烈辩论。会议记录后被桓宽整理成《盐铁论》。有观点认为,这次会议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理念的冲突。昭帝在位期间社会稳定,史称'昭宣中兴'的开端。公元前74年,昭帝去世,无子嗣,引发皇位继承危机。
公元前74年 ~ 公元前48年
汉宣帝刘询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整顿吏治,考核地方官员,设立常平仓平抑粮价。对外方面,联合乌孙大破匈奴,设立西域都护府,郑吉为首任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管辖。据《汉书》记载,宣帝出身民间,深知百姓疾苦,因此特别重视民生。有学者认为,宣帝时期是西汉国力最为强盛的阶段,综合了武帝的开拓精神和昭帝的休养政策。这一时期匈奴分裂,部分匈奴部落归附汉朝,边境相对安定。宣帝统治被称为'昭宣中兴'的鼎盛时期。
公元前48年 ~ 公元前33年
汉元帝刘奭在位期间,儒家思想进一步强化,重用儒生,但朝政开始出现衰败迹象。据《汉书》记载,元帝多病,不亲政事,信任宦官石显等人,导致宦官势力抬头。外戚史高与儒生萧望之、周堪等形成权力斗争。有观点认为,元帝时期是西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流民增多。对外关系方面,延续和亲政策,王昭君出塞嫁与匈奴呼韩邪单于,成为汉匈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一联姻暂时维持了边境和平,但匈奴问题并未根本解决。
公元前33年 ~ 公元8年
从汉成帝至孺子婴时期,西汉王朝进入衰亡阶段。成帝荒淫无度,外戚王氏家族开始专权,王凤、王音等相继担任大司马。哀帝时期出现'限田限奴'的改革尝试,但未能成功。平帝年幼即位,王莽掌握大权,加封'安汉公'。据《汉书》记载,王莽通过种种手段收买人心,如扩大太学、赈济灾民等。有学者认为,当时社会矛盾激化,改制呼声高涨,为王莽篡位创造了条件。公元6年,孺子婴即位,王莽摄政,称'假皇帝',逐步为篡位做准备。这一时期天灾频发,民变四起。
公元8年 ~ 公元23年
公元8年,王莽废孺子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王莽推行一系列托古改制,包括恢复井田制、实行五均六筦、多次改革币制等。据《汉书·王莽传》记载,这些改革脱离实际,导致经济混乱,加上连年灾荒,民不聊生。有观点认为,王莽改制过于理想化,未能解决社会根本问题。公元17年,绿林军起义爆发,次年赤眉军起义。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王莽在位15年,其改制失败加剧了社会动荡。
公元25年 ~ 公元57年
公元25年,汉室宗亲刘秀在鄗城即位,重建汉朝,史称东汉,定都洛阳。刘秀即汉光武帝,在位期间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平定赤眉军,消灭各地割据势力。据《后汉书》记载,光武帝废除王莽苛政,恢复汉朝旧制,但加强尚书台权力,削弱三公。他释放奴婢,减轻刑罚,整顿吏治,社会经济逐渐恢复。有学者称之为'光武中兴'。光武帝还大力提倡儒学,兴建太学。对外方面,匈奴分裂,南匈奴归附,北匈奴西迁。这一时期奠定了东汉近二百年的统治基础。
公元57年 ~ 公元88年
汉明帝刘庄和汉章帝刘炟在位期间,东汉国力进一步增强。明帝时期,班超出使西域,重建西域都护府;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据《后汉书》记载,明帝梦见金人,遣使赴天竺求法,建立白马寺。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讨论五经异同,强化儒家正统地位。有观点认为,这一时期是东汉的黄金时代,史称'明章之治'。对外方面,匈奴问题基本解决,班超经营西域成效显著。但外戚势力开始抬头,为后来的宦官外戚之争埋下伏笔。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增长。
公元88年 ~ 公元105年
汉和帝刘肇在位时期,外戚窦宪专权,但和帝联合宦官郑众等诛灭窦氏,开创宦官参政先例。据《后汉书》记载,窦宪曾率军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撰写《封燕然山铭》。这一时期,班超继续经营西域,五十余国归附,丝绸之路畅通。有学者认为,和帝时期是东汉武功极盛之时,但宦官势力的崛起对朝政产生深远影响。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蔡侯纸',据资料显示,这种造纸工艺后来传播到世界各地,对文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和帝去世后,东汉开始步入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