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618年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隋炀帝杨广统治残暴,民变四起。太原留守李渊在次子李世民及部属裴寂、刘文静等人劝说下,于晋阳起兵。同年十一月,李渊攻入长安,拥立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自封唐王。公元618年六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缢杀,李渊随即逼迫杨侑禅让,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改元武德。李渊即唐高祖。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的开端。据《旧唐书》记载,李渊起兵时已五十二岁,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次子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远见。
626年
唐高祖李渊在位后期,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权力斗争白热化。李世民在玄武门——长安宫城北门——设伏,亲手射杀兄长太子李建成,部将尉迟敬德杀死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事变后,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宿卫’高祖,李渊被迫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禅位,李世民登基,即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这一事件通常被视为唐太宗辉煌统治的开始,但也开启了唐代皇子以武力争夺储位的先例。有观点认为,李世民之所以先发制人,是因为收到了李建成与李元吉计划削弱其权力的情报。
627年 ~ 649年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史称‘贞观之治’。政治上,他善于纳谏,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臣,完善三省六部制,修订《贞观律》。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恢复和发展生产。军事上,击败东突厥、薛延陀、高昌等国,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文化上,尊崇儒学,兼容佛道。据《贞观政要》记载,太宗曾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去世后,他痛感失去一面明镜。这一时期社会稳定,国力强盛,为盛唐的到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629年 ~ 645年
唐代高僧玄奘法师为求取佛教真经,毅然从长安出发,私自西行,历经西域诸国,最终抵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他游学印度十余年,精通经、律、论三藏,在曲女城无遮大会上辩论获胜,声震五印度。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携带大量佛经、佛像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接见。此后他在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组织译场,历时十九年,译出佛经75部,1335卷,其中包括《大般若经》、《心经》等。他还口述,由弟子辩机笔录,完成了《大唐西域记》,详细记录了中亚、印度等一百多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地理历史,是研究古代中西交通及印度历史的重要文献。
690年 ~ 705年
唐高宗李治在位后期,因体弱多病,政权逐渐由皇后武则天掌握。高宗去世后,武则天先后废黜中宗李显、睿宗李旦,于公元690年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神都),史称‘武周’。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她执政期间,打击门阀士族,大力提拔寒门士人,开创殿试和武举,鼓励农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但她也任用酷吏,晚年尤其宠信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导致朝政混乱。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复位,恢复唐朝国号。
712年 ~ 756年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改革兵制,使得唐朝国力达到顶峰,户口数比唐初增长了四倍,社会繁荣,文化昌盛,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诗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取得了极高成就,李白、杜甫、吴道子、张旭等文化巨匠活跃于此时代。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然而,盛世之下也隐藏着危机,均田制逐渐瓦解,府兵制被募兵制取代,节度使权力膨胀,中央集权被削弱,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755年 ~ 763年
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叛乱。叛军迅速攻占洛阳、长安,玄宗仓皇逃往蜀地,途中发生马嵬坡兵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被赐死。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唐朝依靠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并借来回纥援兵,经过长达八年的战争,最终平定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叛乱期间人口锐减,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中央权威一落千丈,边疆防线内缩,对后世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780年
唐德宗李适在位期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推行‘两税法’,以取代原有的租庸调制。其主要内容是:‘量出以制入’,根据财政支出确定全国总税额;取消主客户区别,按现居地立户籍;不分丁男中男,按资产多少确定户等;分夏、秋两季征税,故称‘两税法’;租庸调及其他杂税全部并入两税。这一改革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税基,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均田制破坏后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有观点认为,两税法标志着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从以人丁为主向以财产为主的重大转变,对后世赋税制度影响深远。
806年 ~ 820年
唐宪宗李纯在位期间,致力于削弱藩镇势力,重振中央权威。他先后任用杜黄裳、武元衡、裴度等为相,采纳李绛、白居易等人的建议,整顿财政,改善漕运,加强神策军。在此基础上,对不听朝命的强藩进行武力征讨,先后平定了西川刘辟、镇海李锜、淮西吴元济等叛乱,迫使成德、魏博、卢龙等河北强藩归顺朝廷,一时之间,‘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形式上恢复了全国的统一,史称‘元和中兴’。然而,这一局面未能持久。宪宗晚年迷信方术,为宦官所弑。其死后,河朔三镇再度叛乱,藩镇割据局面依旧,中兴成果付诸东流。
835年
唐文宗李昂不满宦官专权,与大臣李训、郑注密谋,企图借观宫中‘甘露’祥瑞之机,将宦官首领仇士良等人一网打尽。然而,计划泄露,仇士良等人察觉有诈,劫持文宗,并派出神策军大肆屠杀朝官,李训、郑注及众多参与密谋的官员及其家属被杀,宰相王涯等也被牵连处死,朝堂为之一空,史称‘甘露之变’。此事变后,宦官集团完全控制了皇帝和中央禁军,宰相沦为附庸,南衙(朝官机构)与北司(宦官机构)的矛盾公开化且以北司胜利告终,皇权进一步削弱,唐朝的政治危机更加深重。
859年 ~ 884年
唐末,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加之连年灾荒,社会矛盾急剧激化。大中十三年(859年),裘甫在浙东起义,揭开了唐末民变的序幕。此后,庞勋领导的桂林戍卒兵变(868-869年)规模更大。最具影响力的是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大起义。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在长垣起兵,次年黄巢在冤句响应。王仙芝战死后,黄巢成为起义军领袖,采用流动作战方式,转战大半个中国,并于广明元年(880年)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唐朝借助沙陀族李克用和叛将朱温的力量镇压起义。中和四年(884年),黄巢在狼虎谷兵败自杀。这场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根基,加速了其灭亡进程。